与朋友分享一首古诗 陈林森 近日在高二语文试卷上考了一首宋诗,考题和答案如下: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注] 韩 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韩驹,北宋末南宋初诗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后被贬官分宁县,此诗作于此时。上舍:宋神宗时把太学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级,以上舍为最高。 1.下列对这首
阅读(2844)
评论(0)
2018-03-21 17:36
《南康府志》点校记 陈林森 一 2011年,我接受星子县政协文史委交给我的任务,参与点校《南康府志》(同治版)。此书原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盛元等纂修。点校工作持续5年,点校本现已由江西高校出版社正式出版。凡二十四卷,84万字,定价128元。 宋置南康军,元升南康路,明清设南康府,治所都在星子县城(今庐山市政府驻地),清代南康府辖星子、都昌、建昌(今永修县)、安义(今属南昌市)4县。
阅读(5555)
评论(0)
2016-08-05 16:27
民族服装中的“对襟”与“大襟” 陈林森 湖北作家晓苏的短篇小说《花被窝》(《收获》2011年第1期)写的是乡村留守女人的爱欲与禁忌的故事,小说情节动人,心理描写细腻,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留守妇女生命状况的关注和对乡村伦理问题的思考。小说反映了中国乡村的不少习俗,如大红大绿的花被窝,农民家私装的电视接收器(“锅盖”,有的地方叫“锅”),长有三颗米的长花生,还有秀水的婆婆身上穿的老式的衣服: 秀水这天起床
阅读(4312)
评论(0)
2016-06-20 14:08
[转帖]陈坡:文化大革命沉思录 toughfighter于2016-4-1321:52:15发布在凯迪社区 >史海钩沉 本文共阅读7534次更新时间:2016-04-0223:59:39 进入专题:文化大革命 ●陈坡 【前注】陈坡,党史专家,1982届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生,法学硕士。现任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本文已取得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引言 对于六十岁
阅读(1590)
评论(0)
2016-04-14 08:11
《南康府志》点校本三审记略 《南康府志》(同治版)的校点工作是2012年年初应县政协文史委员会邀请而接受的,由文史委主任查勇云先生与我合作,共同完成,至今已整整过去了五年。也不是说这项工作要持续五年,因费用问题至少被延宕了两年,在其余三年内则是断续进行的。去年底获悉县政府已批准有关提案,同意解决经费问题,预付款已经打入出版社,有望今年上半年能正式出版。同时出版社已带来经过编辑校改的打印稿,要我们再
阅读(1975)
评论(0)
2016-01-23 19:52
毛泽东时代的票证 凯迪网站《史海钩沉》前不久有一篇帖子,题目是《毛时期不须票证就能买到的商品有哪些{欢迎补充}》,文字不多: 大家知道,毛时期物质供应极度缺乏,几乎百姓日常生活所有商品都需要凭票供应,尤其是食品种类。但我回忆,也有些商品是始终不凭票的,有钱就能买到,现在就罗列几种: 酱油、醋、腌菜、散酒、熟肉、罐头…… 回应的人很多,至今点击量已达27635人次,评论391条。大多是列举当年网友所
阅读(1877)
评论(0)
2016-01-07 11:39
文革中回乡知青没有安置费 肖建国的中篇小说《乡下一年》(《作品》2015年第11期)是写回乡知青的故事,谈到知青安置费时说:“国家给每个知青都发了安置费,下乡的两百一十块,回乡的一百五十。”小说中的大保是1968年回乡知青,他的安置费为150元,由生产队会计庆生管理,第一次买东西总共花去十七块八角五,余额还有一百三十二块一角五分。这个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当时下乡插队的知青(即户口在城镇的知青)
阅读(2747)
评论(0)
2015-12-21 19:41
你见过这种家禽吗? 陈林森 南方女作家林白的小说《妇女闲聊录》卷二提到一种叫做“腾”的禽类: 门后面有一个盆,盆里有一个腾(即腾雁),比鸭子大,黑白相间的花,好多人家都养,它在那下了一窝蛋,22个,它一窝就下22个,或者20个,多了不下。它在那孵小腾。 我就在那看这腾孵小腾。没觉得怕,一点都不怕,我还不知道二婆为什么要哭,不就是死了吗。 作者在这里说的“腾”,是记录村民的口音。“腾”(t&ea
阅读(772)
评论(0)
2015-11-24 08:21
关于1977年恢复高考的史实 ——一句表述,两处错误 当代知名作家马原的长篇小说《牛鬼蛇神》(上海文艺2012)卷1第三章谈到“文革”结束后的恢复高考这件事时说: 一九七八年一月,我参加由各省出题全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统考,史称七七届。 这一句话有两处历史差错:一,恢复高考的时间不是1978年1月,而是1977年12月。二,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不应称“七七届”,而称“七七级”。 电视剧《历史转
阅读(1074)
评论(0)
2015-11-22 10:57
作者的笔名 (原文太长,有删节) 罗 沧 开场白 中外现代大多数作家都有笔名。所谓“笔名”,乃是著述者发表作品时,基于某种因素,不用真实姓名而采用的化名。如同从艺者有“艺名”一样。《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作者发表作品时所起的名字。冰心是谢婉莹的笔名。”陈四益《笔名的缘由》云:“写文章用笔名,不知始于何时,但那原因总不外是不想让人知道作者的真名。”中国古时无“笔名”之称,中国开始有“笔名”一词,
阅读(1554)
评论(0)
2015-11-10 18:56
原文 一九五七年反右运动划的右派分子,不是五十万,而是三百十七万八千四百七十人,还有一百四十三万七千五百六十二人被划为“中右”…… 反右运动档案近期解密,原来当年划的“右派分子”不是五十万,而是五十万的六倍以上! 毛泽东:阶级斗争要持续一百年 解密的反右运动档案内容如下: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日至十五日,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十四日晚,毛泽东提出临时发言,他在会上说:“东欧一些国家不
阅读(2365)
评论(0)
2015-10-30 17:58
姓名中的多音字 胡中柱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姓当中,有一些是多音字。如仇念裘,区念欧,单念善等等。还有相当一部分复姓,不同于传统的完全的汉姓,如公孙、司马、欧阳、夏侯、南宫、西门等等。而是南北朝时,创立了北魏的皇族鲜卑人汉化之后的新的复姓。如《天龙八部》中的慕容,《隋唐演义》中的独孤、宇文,《说唐》中的尉迟,《杨家将》中的呼延(另有一说,呼延出自匈奴),《说岳全传》中的万俟……这些复姓可不能读错,尉
阅读(1841)
评论(0)
2015-10-10 16:46
名诗出典知何处 陈林森 今天在莫言的散文集《会唱歌的墙》中看到他引用一句名言“是大才子自风流”,心中纳罕,他是不是引错了。我想了半天,才想起我原来记忆的名句是“是真名士自风流”。当然把它改成“是大才子自风流”更通俗,也有人评论梁实秋《雅舍》时用过这句话做标题,与梁实秋的形象也切合。但“是大才子自风流”显然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 有两句经常被人们引用的名句,我一直忽略它们的出处。除了上面一句,还有一句
阅读(3757)
评论(0)
2015-09-13 09:26
引用古诗不可“囫囵吞枣” 陈林森 不少作者在写文章时喜欢引用古代诗文,不但能丰富文章的内容,而且能增添文采。有时引用脍炙人口的名句,有利于表情达意。然而在引用中一定要顾及古人的原意,不可“囫囵吞枣”。因为,如果你引用错了,将原意歪曲了,不但不能增添你的文章的艺术魅力,反而会对你的文章带来消极影响,甚至使读者对你的学养产生怀疑。为了保证对所引用的古诗文有正确的理解,可以查工具书(《唐诗鉴赏辞典》之类
阅读(1605)
评论(0)
2015-06-11 17:49
岑参的名句是“描写梨花”的? 陈林森 2015年4月4日《经济日报》副刊有一篇赞颂春天的散文《又见梨花春带雨》(作者韩春),文中借古人的诗句来描写梨花: 长大后读过描写梨花的名句,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朵万朵梨花开”和白居易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等,梨花真的被大诗人们写绝了。 遗憾的是,作者引用的这些诗句都不是“描写梨花”的。虽然这些诗句中出现了“梨花”的字样,但目的并不是写梨
阅读(2806)
评论(0)
2015-04-08 21:08
“舆论”?“舆轮”! 陈林森 2015年4月2日《北京晨报》A2版“说闻解字”专栏介绍了“车”字,作者引用《说文解字》对“车”字的解释: 车有很多别名,舆、辇、轺等等。《说文》:“车,舆论之总名也。”郑玄说:“车,舆也。” 这里的引用有误,引文中的“舆论”应为“舆轮”。舆论:公众的言论。舆轮:舆与轮;也单指车轮。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舆轮徐动,参从无声。” 《说文》对“车”字的注释原文是
阅读(3607)
评论(0)
2015-04-03 11:12
农历一年不是365天 陈林森 2015年3月1日《中山日报》A6版发表毕飞宇的散文《厨房里的春节》,写到孩子们盼望过年时说:“孩子们就馋了,急了,有了不可告人的盼头,很慌地偷嘴。直觉得过年好。都盼了364天了。” “盼了364天”的说法不符合中国农历的实际情况。中国现在两种历法并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国家重大活动中,使用阳历。在安排农业生产和开展传统节日在内的各种传统活动时,多使用农历。我们
阅读(1732)
评论(0)
2015-03-03 20:37
4岁小孩能参加革命工作吗? 陈林森 2015年2月25日《人民日报》第5版有一篇题为《网络“群居”,你准备好了吗?》的评论,文中说: 一位年届七旬的离休部级干部感慨,是移动互联网让他们班50多年没联系的中学同学接上了头,“在那里,我们依稀找回了青春的感觉”。 离休是离职休养的简称,指的是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即1949年9月30日(含)以前参加革命工作,包括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在
阅读(1623)
评论(0)
2015-02-25 20:07
复姓的单音化趋势 陈林森 叶广芩的小说《醉也无聊》(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中写了一位“我们的老姐夫”完占泰,开头就解释了完姓的来历: 您还会说,在中国的《百家姓》里面没有姓“完”的,这您就不知道了,实际上我们的老姐夫应该姓完颜,是金朝贵族后裔,金世宗的二十九代孙。 这使我联想到星子县较大的复姓欧阳,常简称为“阳”。当有人说他姓yáng,别人就会求证是“木易杨”,还是“太阳的阳”。如
阅读(2723)
评论(0)
2015-02-25 11:49
2015年1月份全国报纸语病之“文史知识差错” 1.1975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钢铁工业座谈会,李先念、邓小平先后就整顿钢铁工业发表重要讲话。为了传达座谈会精神,第一工业机械部召开会议,全国各地的工厂领导都参加了这一重要会议。(《光明日报》2015年1月1日第 3版) “第一工业机械部”应为“第一机械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系原国家部委机构,1952年开始组建,1965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时,隶属
阅读(1192)
评论(0)
2015-02-06 07:48
文章评论更多